写在入职一年后

Posted by Towdium on March 7, 2021

最近

距离上一篇日常又是将近两年了。这段时间用两个词来说就是简单而忙碌。在家里一边躺尸一边找工作地度过半年之后,入职菊厂过上了社畜的生活,至今为止入职将近一年。我写这篇日常并不是作为这段时间的总结:这段时间内我在开源社区内的工作无非是在原先基础上吃力地修修补补;在单位的工作也不过刚刚上手——你可以认为是开始的结束,也当作结束的开始;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在做的事情,现在下结论也为时尚早。难得有空,本来想开一个技术向的系列,但是和上次间隔太长,可以吹的内容太多,不如单独拿出来作一篇。

你可能对我在菊厂的工作内容有些兴趣,但是你也知道大厂的工作多半是无趣的。我的日常工作无非是下面几项:在祖传代码中练习找规律;反复重跑随缘出错的编译和门禁;以光速填写成吨的 XML;和测试线上扯皮。签了保密协议导致我有一些东西不能乱说,但也不外乎是在保密的代码里重复上面几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我作为一个半吊子计科学生,原本对计网的认知仅限于 ping,现在对于二三层网络的认识可以称得上半个专家了。当然,不出意料的是,我对四五层业务的理解仍然接近于零。虽然工作内容很简单,但是强度并不低,出勤时间甚至比某些黑稿描写得更长。很久之前我就说过,我对加班没有兴趣,也不需要加班工资维持温饱,但是人在江湖,只得随波逐流。一年下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肚子上那两圈肥肉。

以前

出于我仅有的一点仪式感,我在滚回家的前一天打开了编辑器,似乎想写点什么。但是好巧不巧,文思如便秘。我本以为在这种时候会有点百感交集,不过说实话,我现在大脑一片空白。

——《写在滚回家前》2019-08-23 01:10

这段话搁在我硬盘里已经一年半了。如你所见,我自打回国就一直在忙着为入职做准备,甚至没有机会把这段话发出来。我至今记得打下这段话时我的心态:在此之前的一周内,我和我的导师 Prof. Murray Cole 做了道别,和长弛老板吹了最后一波牛逼,上了最后一次亚瑟王座山。路上的时间我都在思考大学的最后一篇日常应该写点什么,打开电脑却一时语塞。如果像今天这样可以有半天时间琢磨这么一小篇文章,我当时必定能和各位吹个天翻地覆,但是第二天还要赶飞机,时间已经不允许我再磨蹭下去了。于是在压力之下,我才勉强打出这么一小段文字,然后直接穿着衣服在床板上睡了一晚上。这虽然只是一个晚上发生的事情,却又是那一年的缩影:疲劳,慌忙,还有一点神志不清。我无意跟大家分享我在上学时有多用功,只是单纯回顾一年前的生活状态,除去感概,又有些可笑。当年在学术上我也许小有建树,费劲辛苦才踩线拿了 distinction,现在的我工作的领域已经和当时毫不沾边了。现在看来我真正获得的,除去编码经验以外,不过是一张毕业证而已。

对于我这样的底层码农,上层业务可能千差万别,但是从软件工程角度来看却是如出一辙,从这个角度来看编码经验倒是很有价值了。对于算法专家而言,我所掌握的不管是传统算法还是机器学习算法,不会比狗屁多出太多。从这几年我写代码的经历来看,除去一些极端的例子,所用到的算法无外乎 Java 中 HashMap 和 ArrayList 的层层嵌套,又或是 C 中的 qsort,bsearch 排列组合。我在厂内对业务一窍不通的情况下被迫从技术流转向意识流,靠找规律改了快一年代码还能保质保量,当年看过的成吨代码功不可没。我这么说不是让大家都转型成我这样的找规律工程师,而是说在入门阶段,多看多写是十分重要的,把老项目拿出来重构也是好的。我现在的领导说过一句话我很赞同:不要认为把自己做过的东西推翻重做是在浪费时间,这恰好说明你的能力在提升。这段时间经常有人问我如何学习编码,这便是我作为一个普通 IT 民工的想法了。

顺手发一张爱丁堡旧图,左下角白色高楼就是我常去的教学楼。春节过去几周了,还是祝大家牛年牛啤,身体健康。

edinburgh